冬天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河水早就凍上了厚厚的冰,但是海水卻依然波濤滾滾。這是為什么呢?
2022-01-14
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指導,中關村標準化協會和國際標準化杰出貢獻獎勵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關村國際標準化主題周”在京舉辦。
2022-01-14
俄羅斯科學家聯合團隊研究發現,太平洋紅藻中所含多糖可抑制病毒感染細胞,將有助于研發對抗病毒感染的新藥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志上。
2022-01-14
根據俄羅斯總理米哈伊爾·米舒斯京的命令,俄政府將在10年內撥款1400億盧布,用于建造世界上首臺新型同步激光加速器SILA。該項目需要在俄羅斯建設3個同步輻射中心。
2022-01-14
在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上,由山東省農科院研發的“魯單510”曾經創出全株青貯每畝3778.5公斤的高產水平。
2022-01-14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維生素C缺乏小鼠腎損傷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提供了維生素C缺乏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和細胞類型特異性DNA/RNA表觀遺傳修飾的證據,闡明了維生素C缺乏腎臟的細胞和分子表型特征。
2022-01-13
記者1月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獲悉,該校信息學院趙剛課題組提出了一種結合納米纖維靜電紡絲和液態金屬模板印刷的新型柔性電子器件制備技術。
2022-01-13
人類的腦容量和智力水平密切相關。古人類的腦容量究竟有多大?科學家告訴你答案。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復原出中更新世晚期許家窯人較為完整的頭蓋骨,并成功推算出許家窯人的腦容量。
2022-01-13
1月6日,電子科技大學官網發布消息稱,該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饒云江教授團隊,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輸出功率大于100瓦,且散斑對比度低于人眼散斑感知閾值的多模光纖隨機激光器,并在無散斑成像中取得突破。
2022-01-13
近日,記者獲悉,歷經五年的科學技術攻關,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鋁單線——梯度微結構半硬鋁單線。在不降低半硬鋁導電性能的前提下,將半硬鋁單線的抗拉強度提高50%以上,突破了鋁線強度和導電性相互掣肘的技術“瓶頸”。
2022-01-13
12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22年工作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10項2021年度重大科學發現、10項2021年度重大成果產出發布。
2022-01-12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選址與日冕觀測研究團組首次從觀測角度,對太陽活動周交替時期活動區的螺度和傾角做了詳細統計研究,發現多數樣本活動區遵守螺度符號半球規則,螺度和傾角之間沒有顯著統計關系。
2022-01-12
1月11日,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全球14家科研單位的23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大氣科學進展》上發布國際首份2021年全球海洋變暖報告。
2022-01-12
開展人類表型組研究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基因—表型—環境之間以及宏觀—微觀表型之間的關聯尤其是強關聯及其背后的機制。首張“人類表型組導航圖”發現了150余萬個強關聯,也帶來了海量的“問號”,有待科學家去進一步破解。
2022-01-11
為展現期刊“記錄科技之新,展示科學之美”的時代風貌,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特啟動2021年度中國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評選活動。
2022-01-10
1月8日,“2022科學跨年系列活動”之2021年北京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決賽巔峰之戰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
2022-01-10
中國科協發布2021年度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名單,中國林學會躋身其中,這是中國林學會連續第10年獲此榮譽。除獲得“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稱號外,2021年,中國林學會還受到國家林草局、國家林草局科普工作領導小組、科技部表彰。
2022-01-10
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創始于2015年,自舉辦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認可,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科普活動之一。今年,經過組織推選,“典贊·2021科普中國”活動共收到144家單位推薦申報1344項,通過分類評審、網絡公示等環節,評選出基層科普人物提名10位、科研科普人物提名10位、媒體和社會科普人物提名10位以及科普圖書提名10個、科普影視頻提名10個、科普展覽展品提名10個、網絡科普作品提名10個。
2022-01-10
1月7日,世界首艘140米級打樁船“一航津樁”交船儀式在江蘇南通順利舉行。該船是全球樁架最高、吊樁能力最大、施打樁長最長、抗風浪能力最強的專用打樁船,為我國水工建設領域再添一座“大國重器”。